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報道 > 學習宣傳梁家河

誦讀《梁家河》20: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發布時間:2018-08-24 11:02:29      作者:郭群釗      來源:萬通支部      瀏覽量:3758


誦讀《梁家河》20: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前   言

為深入推進《梁家河》的學習宣傳工作,引導公司全體黨員、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鉆研“梁家河”的大學問,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譜寫有色西勘院有限公司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篇章,按照上級黨委關于組織開展《梁家河》誦讀活動的相關要求,將公司黨員的部分誦讀內容錄制誦讀音頻,開設“誦讀《梁家河》”專欄,陸續推出黨員干部誦讀《梁家河》的音頻故事,帶您走進梁家河,追尋人民領袖初心,共同學習梁家河小山村里蘊含的“大學問”。

今天
由萬通支部郭群釗同志
為大家誦讀

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改革開放讓梁家河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劉瑞蓮小名“爭氣兒”,曾是一個苦孩子。在她的兒時記憶里,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幾乎沒有穿過鞋,晚上四個娃娃合蓋一床被子,就連吃頓白饃饃都是奢望。
17歲那年,劉瑞蓮嫁給了梁家河村村民鞏政福?;楹蟮纳钜琅f艱難,一家人的飯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劉瑞蓮說,不能吃的野菜中,一種叫“洋腦梢”的植物葉子最難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里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脹肚子,連著吃上幾天手和臉就腫了。
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先后辦起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p紉社要選三名婦女當社員,劉瑞蓮沒想到自己也被選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沒睡好覺。
縫紉社實行計件掙工分,做一件衣服記兩分。為了多掙工分,劉瑞蓮跟丈夫鞏政福商量,借錢買了臺“標準”牌縫紉機。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飯就干活,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兒拿回家里晚上繼續做……
打壩造地,多種經營。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梁家河1974年糧食總產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產糧食689斤,一個工作日分紅七毛二。
1984年春天,劉瑞蓮第一次聽說“包產到戶”,那時,她還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她不知道,一場影響整個中國農村的變革已經開始了。
“人們像發了瘋似的,起早貪黑,不光把麥田比往年多耕了一遍,還把集體多年荒蕪了的地畔地塄全部拿镢頭挖過,將肥土刮在地里。麥田整得像棉花包一樣松軟,邊畔刮得想狗舔一樣干凈。哎呀,這些家伙是種地哩還是繡花哩?瞧,所有的秋田不僅除了三遍草,還又多施了一次化肥!不得了!這樣干下去,用不了幾年,許多人家要發得流油呀!”如同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陜北農民一樣,劉瑞蓮一家用勤勞換來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一兩年下來,糧囤滿了,裝不下了,劉瑞蓮就把糧食裝進化肥袋子壘在空窯里。望著用汗水換來的收成,劉瑞蓮心里樂滋滋的。
有糧食吃了但缺錢花??吹接腥送獬龃蚬?,劉瑞蓮心里也盤算著到城里找事干。農閑的時候,她和丈夫來到延川縣城,給人包冰棍,再打點零工,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他們被稱為梁家河“第一代農民工”。1990年后.劉瑞蓮再也沒有為家里的吃喝用度犯過愁,她第一次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種滿足感。
劉瑞蓮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兩個兒子從事建筑及裝潢工作,女兒辦公司。逢年過節,兒女們回家團聚,高興之余,她擔心孩子們忘了節儉,常常忍不住教育他們:“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這是大家拿苦水換來的,我就怕你們忘了本……”
改革,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開放,為這個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山還是那座山,溝還是那條溝,梁家河農民卻再也不是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了。
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鄉親們不再為吃穿發愁,他和鄉親們一樣高興。吃飽飯曾經是他和鄉親們的—個夢想,看到家家戶戶有余糧,他怎能不高興呢!

(誦讀者:郭群釗)


一级性爱偷拍A片|激情文学168|国产av小短片|,AV黄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