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21 15:41:30 作者:楊雪 來源:房產監理設計黨支部 瀏覽量:3790
誦讀《梁家河》17: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前 言
為深入推進《梁家河》的學習宣傳工作,引導公司全體黨員、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鉆研“梁家河”的大學問,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譜寫有色西勘院有限公司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篇章,按照上級黨委關于組織開展《梁家河》誦讀活動的相關要求,將公司黨員的部分誦讀內容錄制誦讀音頻,開設“誦讀《梁家河》”專欄,陸續推出黨員干部誦讀《梁家河》的音頻故事,帶您走進梁家河,追尋人民領袖初心,共同學習梁家河小山村里蘊含的“大學問”。
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
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隨娃”是石春陽的小名,為人實在,習近平很看重他。
習近平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后,就推薦石春陽當隊長、支部委員。1975年春,習近平又推薦他當了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兩人一起搭班子,石春陽跟習近平學了不少東西,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當領導要“一碗水端平?!?br />
1975年試辦沼氣取得成功后,梁家河事實上成了一個培訓點。各個公社都來梁家河辦學習班?,F場演示、座談等事務繁多,習近平便對石春陽說:“隨娃,以后你給各公社來的人開會,我太忙,顧不過來?!?br />
石春陽接下了這個任務,忙前忙后,既對沼氣技術有了更深的了解,工作也變得有了條理。直到習近平說要讓他接替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時,石春陽才恍然大悟,原來習近平是在有意鍛煉他。
有一件事讓石春陽永遠難忘—
習近平剛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不久,大隊接到一批救濟糧,圍繞怎么分,社員產生了很大爭議。人人都說自己家困難,都想多分一點兒,互不相讓。開會商量,說著說著就爭吵起來了。
習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說:“都別嚷了。咱們現在就到各家各戶去看,究竟誰有多少糧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誰該多分,誰該少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話音落地,習近平就帶著大家到各戶去看,查看每家有多少糧食,并當眾記錄在冊。從夜里10點一直忙到凌晨5點,實實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糧情況。
誰家糧食少,就給誰家多分。大家誰都沒話說。
這件事深深地烙在了石春陽的記憶里。接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一直琢磨這件事。
他說:“這種雷厲風行的做法,讓誰也沒有機會投機取巧。一碗水端平,首先是做人問題。人有私心,一碗水怎么端也端不平,群眾也不會信任你。一碗水端平,還要有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讓大家都能接受才行?!?br />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石春陽在大隊黨支部書記崗位上經歷了三起三落,唯一沒變的就是他“一碗水端平”的處事原則。他始終記著習近平離別時的囑咐:“多動腦筋”“一碗水端平?!?br />
20世紀80年代,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石春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思索著如何實現平穩過渡。
他召集村干部一起討論制定實施辦法。他和村干部把村里的老年人叫到一塊兒,了解當初合作化的時候各家各戶為村集體入了多少股,先把股份給各家各戶退還回去。接下來,他又和村干部把村里的大牲口、馬槽、步犁等大件生產資料進行估價,根據每一個勞力、人口的分值進行對應分配,多出或者缺少部分,互相找補。
開了多少次會,算了多少天賬,石春陽已經記不得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看到大家沒有反對意見,石春陽終于松了口氣:“看來一碗水算是端平了?!?br />
雖然包產到戶了,可總有涉及大家的事需要黨支部來解決。
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條生產道路,從山頂到山腰一路修下去,到了誰家的地里,傷一點兒莊稼,占一點兒地界,都沒意見??傻搅松礁?,卻被一戶人家擋住了,要賠償款。
石春陽想,這是村里為了大家上山勞動方便而修的生產道路,又不是搞修建、鉆油井,哪有賠償這一說法。但是不繼續修路對于前面已經做出犧牲的村民是不公平的。于是,經他苦口婆心地勸說,這戶人家終于放棄賠償要求,路修通了。
事后村民們說:“你要是給他家賠償,那我們也要賠償,看你怎么辦!”
石春陽說:“按政策辦,該賠償就賠償,不該賠償都不賠償,一碗水端平,這是我的原則?!?
(誦讀者:楊雪)